Search


我創業經營電商十五年了,近十年來從一開始聽到實體的品牌或是通路經營的很辛苦,光說百貨或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我創業經營電商十五年了,近十年來從一開始聽到實體的品牌或是通路經營的很辛苦,光說百貨或是量販通路吧,基本上這十年來聽到的好像都是衰退,沒有太多正成長的新聞。

到了這三、四年,開始聽到很多之前成長勢頭很猛的電商品牌也開始出現衰退,有些曾經每個月幾百萬廣告在砸的品牌都手軟了,更有些品牌營收不只是對半砍,是對半再對半的砍,電商圈好像再也不復當年百家爭鳴的榮景。

活得久就有這個好處,可以看得比較多,市場生態以及產業循環看了一輪又一輪。

從實體到電商,大家都在說生意變難做了,是景氣變差還是市場生病了嗎?

其實我覺得都不是,不是現在生意變難做,是以前生意太好做了。

早年沒有網路的年代,只要你的店開對地方,賣的東西品質價錢與服務都還過得去,想賺錢不難,如果你又能想到一些別人想不到的行銷點子,一下就可以吸引到了廣大獵奇的消費者上門嘗鮮。

但畢竟要能開間實體門市,租押金、人事管銷、倉儲庫存,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所以進入門檻高,相對的競爭者跟電商世代比起來也少了許多。

更不要說想做個品牌了,如果以前開門市是上百萬到幾百萬的事情,想做品牌沒個幾千萬基本沒戲,電視廣告都沒錢打,那品牌要熬多久才有人認識啊?

後來網路出現了,所以我十五年前有了零元創業的機會,在雅虎拍賣上開間店,零成本,找了願意支持我的工廠,我接單他們幫我寄貨,零成本。

我用最大的熱情與服務,用傳統寢具品牌沒有想到的方法,很快的我就在拍賣上從零做到一個月一百萬,大概只花了六個月,接下來每年營收多則翻倍,少則30%的成長開始長大。

我記得我營收剛破億的時候,一個老哥跟我說,你們這一代真幸福,以前我們做零售想做到破億,如果後面沒有富爸爸,那可是要熬好長一段時間,哪像你們現在這樣,不用十年就做到了。

我正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創業家時,突然因為自媒體的崛起而造就了另一波比我們當年更快、更猛、更兇的品牌,很多我之前聽都沒聽過的品牌突然就橫空出世,啪嚓一下的營收規模就破億甚至好幾億。

其中的代表就是因為臉書的爆炸式成長,而跟著受惠於流量紅利的品牌們。

這些品牌先不談品質與服務,光是鋪天蓋地的廣告,加上那時消費者對於這樣廣告型態的接受度以及新鮮感都還很高,所以轉換率也高,只要你文案敢寫的猛一點,圖片拍得漂亮一點,廣告砸的兇一點,很快你就會嘗到了收穫的果實。

但廣告甜蜜期帶來的流量紅利來得外、去得也快,短短幾年的時間,世界好像又變了。

以前一個消費者看到廣告,可能看到一兩次他就買了,因為廣告相對比較少,消費者對業者的信賴感也比較高。

但現在因為滿滿的廣告,消費者對廣告產生了麻痺感,一則廣告如果沒有對消費者投放個五、八次,消費者可能連點都不點。

加上因為創業變容易了,電商世代再也不用像當年做品牌、開門市這樣需要一大筆錢才能創業,現在你可能幾十萬的資本,找一支爆品來炒,有些敢一點的連稅金成本都逃掉,反正賺幾趴都是賺。

競爭者變多了,就像一條街上原本只有你一間店,現在開滿了店,但人流就是這麼多,這生意能不被影響嗎?

或許景氣也有關係,但我覺得消費市場回歸理性,才是大家感覺生意變難做的原因。

在流量紅利的世代,很多人連商道都不用學,連做事業、做生意的精神都沒有,錢糊里糊塗的就賺到了,那時你跟他們談商道、談做人處事、談商夥關係,他覺得你腦袋有病,老子廣告砸一砸訂單就來了,你跟我說這些幹嘛。

但回到了理性消費的世代,除了產品力、價格力、行銷力之外,創業者更需要回來重新蹲馬步,學習怎麼做生意、做事業。

我也曾經問過自己,如果我不是一路十五年這樣走過來,而是在流量紅利的時代才創業,創業兩、三年營收就破億,遇到現在市場消費力道的坯變,我會怎麼樣?

我很慶幸這一路走來我的每步都踩得還滿扎實的,不管順境逆境我都遇過,我更慶幸這十五年來因為做事業而帶給我的改變與成長。

這條路本來就不好走,就算曾經好走過,但也總有要回歸現實的時候,一起加油努力的活下去,然後變得更好吧,兄弟姊妹們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,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
View all posts